BloggerAds




安裝Qbar賺Q幣 點我下載

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

2013/05/06 拳無拳,意無意,無拳無意是真意;敵手攻來隨我意,以藝服人是真藝

要得到形意真功,就必須做到三節明,四梢齊,講陰陽,懂趨避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只要勤于思考,堅持不懈,樂於吃苦,就能達到「拳無拳,意無意,無拳無意是真意;敵手攻來隨我意,以藝服人是真藝」的高超境界。

一日三節
舉一身而論,則手肘為梢節,腰腹為中節,足腿為根節。然分而言之,則三節之中,亦各有三節也。
如手為梢節之梢節,肘為梢節之中節,肩為梢節之根節。此梢節之三節也。
頭為中節之梢節,心為中節之中節,丹田為中節之根節。此中節之三節也。
足為根節之梢節,膝為根節之中節,胯為根節之根節。此根節之三節也。

總之,不外乎“起追隨”而已。蓋梢節起,中節隨,根節追之,庶不至有長短曲直、參差俯仰之病,此三節之則,所以貴明也。

闡釋
此文進一步闡述了《九要論•三要論》中三節的宗旨,從人身整體論述三節機制,是後人所立“身法、手法、步法”三法歸一的基礎。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及其運用,採用身法、手法、步法(含腿法)三法來認知,是約繁就簡的方法,在此又一次強調了三法合一而用的法則,即梢節起、中節隨、根節追,三節一氣貫串動靜有序的法則,強調了自身整體與局部的動靜有序的主從關係,使習拳者可按法修煉容易獲得成功。交手法中明確地提出:明瞭三節多一方;明瞭三節,不貪不歉。而在此文中進一步闡明:三節一氣貫串的“起追隨”動變法則,可使長拳短打的曲化直發不會參差不齊,而能同時到位;各種拳勢的俯仰變化不會出現陰陽之氣不入的病態。這是三節動變的基本法則,所以,習拳者要明之。

二日四梢

四梢者,發為血梢,甲為筋梢,牙為骨梢,舌為肉梢。必使其發欲衝冠,甲欲透骨,牙欲斷筋,舌欲摧齒,心一顫而四者皆至,四梢齊而內勁出矣。蓋氣以丹田而生,如虎之狠,如龍之驚。氣發而為聲,聲隨手落。一支動,百支搖,則四梢齊,而內勁無不出矣。

闡釋
此文進一步闡發“四梢”齊的自身內在機制及其在攻防中的效用,繼承了《九要論•四要論》一文的宗旨:拳由心發,心發乃一顫,四梢皆至,即內氣皆至四梢,而四梢齊又表現為內勁出。此文首次點明中氣用於拳勢中是名“內勁”。雖然中氣與內勁同為一物,但運用不同,其名有別,故作者將中氣在拳術中命名為內勁,使後人對拳術本質的認知由“術”字門向“道”字門昇華和發展。作者從《易筋經》中內氣、外形論拳的宗旨演進到內勁、外形主從合一論的藝境,又從內勁外形合一論中,強調了內勁為主、外形為輔。後來王宗嶽所著《太極拳論》的問世,標誌著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趨於完善,對這一認識,孫祿堂先生論拳時就明確地提出“在天日命,在人日性,在拳日內勁。”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